当前位置:数字老域名出售-玉米号职场“将非遗穿上身”成年轻人个性表达
“将非遗穿上身”成年轻人个性表达
2022-05-28

点进一些知名电商平台,帆布包、卫衣、折扇、银项链……一款款带着“非遗风”的别致生活用品让人眼前一亮。这些看上去颇有设计感的物件,是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的产物。

眼下,非遗产品已不仅仅停留在收藏品序列,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。不少年轻人成了非遗的“粉丝”,而“将非遗穿上身”则是年轻人个性表达的新选择。

6月8日,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当天发布的首份《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显示,非遗消费潜力被激发,非遗传承人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年轻化趋势明显。

◆国潮风兴起◆

年轻人“种草”非遗产品

近年来,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在非遗产品与年轻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。《报告》显示,在电商平台出售的非遗产品门类中,首饰配饰最受年轻消费者喜爱,占比40.7%。线上非遗消费人群呈年轻化趋势,“80后”成主流,“90后”占比上升。在地域方面,广东、四川、北京的非遗“迷弟”“迷妹”们则占据前三位。

记者翻看留言发现,对非遗本身或商品设计外观的喜爱,是不少年轻人“种草”的主因。“90后”受访者小潘说,一些融入设计元素的“现代民族风”服饰比传统非遗服饰更易于穿搭,深受同龄人的喜爱。

“将少数民族或传统文化元素,加入到服装、背包、皮鞋、首饰的设计中,既提升了整个产品的设计理念,也给消费者带来新奇感,是很巧妙的结合。”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教育中心主任马知遥说。

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紫萤指出,目前看到的非遗跨界产品,大部分还是比较粗糙的工艺品,缺少更精细的手工艺门类参与,比如岭南地区的广彩、木雕等。“广东传统工艺资源深厚,在与文创结合方面应该多做一些探索。”

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加入“非遗新经济”的行列中。早在2017年5月,唯品会就推出专注非遗活化和传承的电商公益平台“唯爱工坊”,至今已经联合多方开发出200多款时尚跨界产品。今年7月10日,京东上线非遗频道,苏绣、竹编、建盏等颇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,被摆在频道显眼的位置。

◆脱贫生产力◆

外出打工的手艺人回流

记者注意到,当前不少非遗产品都与扶贫相结合,带有公益色彩。《报告》显示,“希望通过消费支持/帮助相关非遗传承人群”已成为消费者愿意购买非遗产品的重要原因。

苗族姑娘杨林先因此改变生活。几年前,由于生二胎,她回到家乡贵州毕节织金县,靠开出租车维持生活。杨林先告诉记者,蜡染、苗绣深受当地年轻人的喜爱,他们大多也掌握一技之长,但无奈长期以来都是自产自销,而且费时费力收入低,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。

而“电商+非遗+扶贫”的商业模式,为这些年轻手艺人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。目前,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,杨林先成为“唯爱